·作者·
阳气初惊蛰,
韶光大地周。
桃花开蜀锦,
鹰老化春鸠。
时候争催迫,
萌芽互矩修。
人间务生事,
耕种满田畴。
冬至之后,阳气上升,刚到惊蛰,韶光显现,弥漫大地。
看那桃花,就像蜀锦,多姿多彩,绚丽绽放。天空翱翔的老鹰,知趣地离开,取而代之的是树梢上飞来的春鸠。
春日美好的时光,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。草木已开始萌芽,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。
人们为了生计,走进田间地头耕种,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。
1. 惊蛰: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气温回升,万物复苏。
2. 韶光:美好的时光。
3. 周:遍布。
4. 蜀锦:四川出产的丝绸,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的繁盛美丽。
5. 鹰老:指春天的到来,老鹰不再捕食,让位于春季繁殖的鸟类。
6. 春鸠:春天里的一种鸟。
7. 时候:时间。
8. 争催迫:争相催促。
9. 萌芽:植物刚刚生长出来的嫩芽。
10. 互矩修:遵循一定的规矩修剪。
11. 务生事:从事各种生产活动。
12. 田畴:田地。
《咏廿四气诗·惊蛰二月节》是一首五言律诗。诗的首联点明时节,道出对惊蛰节气的喜爱;颔联春意浓烈,铺陈惊蛰的三候现象,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变化;颈联充满生机与禅意;尾联则将视角转向人间,描绘人们在春天里忙碌的景象。这首诗通过对惊蛰时节自然与人间景象的细腻描绘,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与人们的勤劳奋进,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对自然之美的热爱。
元稹(779年—831年),字微之,别字威明,河南洛阳(今属河南)人。唐朝大臣、文学家。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,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(一说十五)世孙。元稹少有才名。贞元九年(793年)明经及第,授左拾遗,进入河中幕府,擢校书郎,迁监察御史。一度拜相,在李逢吉策划下,出任同州刺史,入为尚书右丞。太和四年(830年),出任武昌军节度使。太和五年(831年)去世,时年五十三,追赠尚书右仆射。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,结为终生诗友,同倡新乐府运动,共创“元和体”,世称“元白”。其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、王建的影响,“新题乐府”直接缘于李绅。有《元氏长庆集》传世,收录诗赋、诏册、铭谏、论议等共一百卷。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