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作者·
小寒连大吕,欢鹊垒新巢。
拾食寻河曲,衔紫绕树梢。
霜鹰近北首,雊雉隐丛茅。
莫怪严凝切,春冬正月交。
到了小寒这个节气,就好像古代“音律”之首——“大吕”奏响一般,这时候的喜鹊也感知到春天不远了,开始动身要筑新巢了。
它们觅食,总喜欢去河道弯弯的地方,因为那里方便它们口衔树枝和湿泥,进而围绕树梢来筑巢。
大雁开始有了北归的苗头,野鸡藏匿在茅草丛里鸣叫。
不要抱怨天气仍然寒冷严峻,因为春冬交替马上就要在正月进行了。
1、小寒:二十四节气之一,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。
2、大吕: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阳律第六律,这里代指农历十二月。
3、欢鹊:快乐的喜鹊,常被视为吉祥之兆。
4、垒新巢:筑造新的鸟巢。
5、拾食:寻找食物。
6、河曲:河流弯曲的地方。
7、衔紫:指鸟儿口含颜色鲜艳的食物,这里以紫色代指。
8、树梢:树的顶端枝条部分。
9、霜鹰:身上似有霜雪的鹰,此处指冬天的鹰。
10、近北首:接近北方,暗示天气寒冷。
11、雊雉:野鸡的叫声,这里指野鸡。
12、丛茅:茂密的茅草丛。
13、莫怪:不要感到奇怪。
14、严凝切:形容气候极其寒冷。
15、春冬正月交:春天和冬天在正月里交接,指的是冬末春初的时节。
《咏廿四气诗·小寒十二月节》是一首五言律诗。诗的首联点明时节,说喜鹊忙碌地筑建新巢;颔联描绘鸟儿们在河湾处觅食,口衔紫色果实在树梢间穿梭;颈联展现了不同鸟类在寒冷季节的不同生存状态;尾联说天气虽严寒,但春天已悄然临近,提醒人们不要因寒冷而抱怨,因为季节的交替是自然规律。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,展现了季节交替时的生动画面与细微变化。
元稹(779年—831年),字微之,别字威明,河南洛阳(今属河南)人。唐朝大臣、文学家。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,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(一说十五)世孙。元稹少有才名。贞元九年(793年)明经及第,授左拾遗,进入河中幕府,擢校书郎,迁监察御史。一度拜相,在李逢吉策划下,出任同州刺史,入为尚书右丞。太和四年(830年),出任武昌军节度使。太和五年(831年)去世,时年五十三,追赠尚书右仆射。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,结为终生诗友,同倡新乐府运动,共创“元和体”,世称“元白”。其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、王建的影响,“新题乐府”直接缘于李绅。有《元氏长庆集》传世,收录诗赋、诏册、铭谏、论议等共一百卷。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