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作者·
赤日几时过,清风无处寻。
经书聊枕籍,瓜李漫浮沈。
兰若静复静,茅茨深又深。
炎蒸乃如许,那更惜分阴。
烈日炎炎的天气什么时候才能过去呀,连一点儿清凉的风都无处寻觅。
阅读的书卷杂乱无章地扔在床上,然后躺在上面,享受着过凉水的瓜果,真是酣畅淋漓!
因为天气太热,周围的森林、茅屋都是一片寂静。
暑气像这样蒸腾时,更想着真的要更加珍惜时间啊!
1、枕籍:物体纵横相枕而卧,言其多而杂乱。
2、兰若(rě):梵语音译词。指林中寂静处;佛寺。
3、茅茨:茅屋
4、炎蒸:暑热熏蒸。
5、分阴:影移动一分的时间。指极短的时间。
这首诗是北宋诗人曾几所作,生动地描绘了大暑时节的炎热和人们的生活状态。
“赤日几时过,清风无处寻”,这两句开篇就直抒胸臆,表达了对烈日炎炎、酷热难耐的抱怨,以及对清风的渴望却无处可寻。以直白的语言突出了大暑的酷热,比如我们在大暑时也会有这样的感受,走在户外,太阳暴晒,一丝凉风都感受不到。
“经书聊枕籍,瓜李漫浮沈”,诗人因暑热而以经书为枕,显得颇为慵懒。而水中漂浮着的瓜和李,侧面烘托出天气的炎热,人们只能依靠吃清凉的瓜果来解暑。就像我们在盛夏时,也会把水果放在冰箱里冰镇后食用。
“兰若静复静,茅茨深又深”,描绘了寺庙的宁静和茅屋的幽深,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,在炎热中寻求内心的宁静。比如在酷热的午后,走进深山古寺,能感受到那种与外界炎热不同的宁静和清凉。
“炎蒸乃如许,那更惜分阴”,最后两句再次强调暑热的厉害,正因如此,更应该珍惜光阴。这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积极的生活态度,提醒人们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,也不能虚度时光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诗既描绘了大暑的酷热,又展现了诗人在暑热中的思考和积极心态。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
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
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
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
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
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
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曾几(jī)(1084—1166),字吉甫、志甫,自号茶山居士,谥号文清。南宋诗人。曾开弟。初入太学有声,授将仕郎,赐上舍出身。累除校书郎。高宗初历江西、浙西提刑。因兄力斥和议触怒秦桧,同被罢官。居上饶茶山寺七年。桧死,复官,累擢权礼部侍郎。绍兴末,金兵南下,上疏反对乞和。以通奉大夫致仕。卒谥文清。为文纯正雅健,尤工诗。有《经说》、《茶山集》。全宋诗曾几(一○八五~一一六六),字吉甫,其先赣州(今江西赣县)人,徙居河南府(今河南洛阳)。徽宗朝,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。试使部优等,赐上舍出身,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。迁辟雍博士,除校书郎。历应天少尹。钦宗靖康元年(一一二六),提举淮东茶盐。高宗建炎三年(一一二九),改提举湖北茶盐,徙广西运判,历江西、浙西提刑。绍兴八年(一一三八),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,兄弟俱罢。逾月复广西转运副使,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,侨居上饶七年,自号茶山居士。二十五年桧卒,起为浙东提刑。明年改知台州。二十七年召对,授秘书少监,擢权礼部侍郎。以老请谢,提举洪州玉隆观。孝宗隆兴二年(一一六四)以左通议大夫致仕。乾道二年卒,年八十二,谥文清。有《经说》二十卷、文集三十卷,久佚。清四库馆臣据《永乐大典》辑为《茶山集》八卷。《宋史》卷三八二有传。曾几诗,以影印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为底本。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(简称武殿本),及《两宋名贤小集》所收《茶山集》(简称小集)、《瀛奎律髓》(简称律髓)。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。